沛学网 欢迎您!
课程导航

P乡"四访"工作实践经验与基层治理启示

时间: 04-28

P乡

P乡"四访"工作实践经验与基层治理启示

"四访"机制的背景与初衷

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密切联系群众。早年P乡在推进危房改造、厕所改造等民生工程时,曾遇到群众配合度低、政策落实难的问题。深入调研发现,干部与群众日常交流减少,信任关系逐渐淡化是主要症结。2016年起,F县以P乡为试点,创新探索"干部走访、教师家访、医生寻访、农技随访"的"四访"工作机制,通过四类群体的常态化下沉服务,重新架起干群"连心桥"。

教师家访:构建"家校共育"新生态

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。P乡58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,将家访从"偶尔为之"变为"常态动作"。他们带着笔记本走进学生家庭密集的院坝、楼栋,在树荫下、门廊前召开"院坝家长会""楼栋交流会"。这些流动课堂上,教师既宣讲教育资助、控辍保学等政策,也认真记录家长对作业布置、课后服务的建议。

针对孤儿、单亲、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,教师们更添一份细心:每周一次电话关怀、每月一次上门走访、每季度一场集体生日会。有位单亲家庭的女孩曾因自卑不愿上学,班主任连续6周利用周末陪她读书、谈心,最终用耐心打开了孩子的心扉。家访结束后,学校还会召开"问题分析会",将家长反馈的"作业量过大""兴趣班太少"等20余项高频问题分类整理,联合社区制定改进方案,并通过"家校联系卡"定期反馈进展。

干部走访:用"绣花功夫"解民生难题

全乡50个网格、112名网格员,构成了干部走访的"神经末梢"。他们带着"民情日记本"走村串户,从7016户农户的"小日子"里发现大问题。建卡贫困户老熊的故事颇具代表性:因骨髓炎截肢失去劳动能力,土坯房年久失修,夫妻二人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。走访干部次进门时,详细记录了全家4口人的年龄、健康状况、土地流转情况,甚至连厨房有没有抽油烟机、猪圈是否规范都记在本子上。

通过台账分析,干部发现老熊有护林经验,便协调林业站安排他成为生态护林员;妻子有保洁能力,推荐到村保洁队工作。如今老熊每月有1200元护林工资,妻子也有800元保洁收入,不仅住上了新建的砖房,还能供孩子读职业技术学校。这样的案例在P乡不胜枚举:有干部发现独居老人吃水难,协调修建集中供水点;有干部注意到留守儿童缺课外书,发动单位捐赠建立"乡村图书角"。

农技随访:让"田间课堂"成为增收引擎

产业发展是脱贫的根本之策。P乡针对农民"想种不会种、想卖卖不好"的痛点,组织农服中心75人次技术骨干常驻农业基地,把课堂搬到辣椒地、果园里。夏大妈的种植经历就是生动写照:2017年种半亩小米椒只卖1000多元,2018年改种二荆条却收入2万余元。变化的关键在于农技员的全程指导——从选种时建议改种市场需求大的二荆条,到种植中指导用猪粪草木灰施肥,再到成熟期提醒防治蚜虫,每一步都有技术人员跟着。

为强化服务实效,乡里还引进农业公司建立蔬菜基地,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。技术人员不仅教种植,还教包装、分拣;公司不仅收产品,还教农户看市场行情。如今P乡的辣椒、柑橘等特色产业已形成"技术指导+订单收购"的闭环,农民亩均增收超3000元。

医生寻访:织密基层健康"防护网"

因病致贫是脱贫路上的"拦路虎"。P乡建立"签约家庭医生+村医常态化巡诊"的双重机制:为贫困户每人配备家庭医生,每月至少2次上门问诊;村医带着药箱走村串户,小病现场处理,急病联系驻村工作队送医。刘阿姨的经历让人暖心:她患有慢性胃炎,过去为看病要坐2小时车去县城。现在签约医生每月两次上门,不仅带药,还教她饮食调理;村医每次巡诊都要拐到她家,看看药够不够、病情稳不稳。

为扩大服务覆盖面,P乡还统筹乡镇卫生院和口碑较好的私人诊所,利用赶场天、村民会等时机,在便民服务中心设"流动诊室"。去年累计开展免费体检12场,筛查出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137人,全部纳入健康管理档案。这些举措让村民感慨:"以前看病要跑远路,现在医生主动到家门口,健康有了保障,脱贫更有底气。"

"四访"协同:信息共享激活治理效能

"四访"不是各自为战,而是通过信息互联形成治理合力。教育家访了解的"孩子因贫厌学"信息,会同步给干部走访组,协调落实教育资助;医生寻访发现的"因病支出大"情况,会反馈给农技随访组,帮助发展投入小、见效快的产业;干部走访记录的"劳动力技能短板"数据,会提供给教师团队,针对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。

经过两年多实践,P乡已建立起涵盖教育、健康、产业等12类信息的动态档案库。这些数据不仅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,更让群众感受到"干部真的在操心我们的事"。如今,危房改造报名率从65%提升到92%,厕所改造群众配合度达,真正实现了"干部多跑腿、群众少烦心"。

结语:基层治理的"四访"启示

P乡"四访"工作的实践证明,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"沉下去"。当教师不仅在课堂教书,更走进家庭育人;当干部不仅在办公室办公,更到田间地头解题;当医生不仅在诊室坐诊,更上门送健康;当农技员不仅在实验室研究,更到地里教技术——群众的信任就会回来,政策的落实就会顺畅,脱贫的根基就会牢固。这不仅是P乡的经验,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启示。

0.047823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