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课堂的核心理念:知行融合的商科教育密码
在香港亚洲商学院的教育框架中,第二课堂绝非传统教学的补充环节,而是与常规课程并驾齐驱的核心模块。这种设计源于对商科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——管理知识的价值不在于记忆,而在于应用;学习效果的验证不在于考试分数,而在于实际成果。正如管理大师彼得·德鲁克所言"管理在于行而非知",《礼记·大学》中"格物致知"的智慧,同样强调实践对认知提升的关键作用。
区别于单向度的知识传输,亚商的第二课堂构建了"读-行-阅-导"的完整闭环:通过系统化课程夯实理论基础(读),依托企业实践检验知识应用(行),借助精英圈层拓展认知边界(阅),由行业导师提供针对性指导(导)。这种多维度的培养模式,正是其区别于普通研修班的核心竞争力。
四大实践模块:构建立体化成长场景
1. 企业课堂:把教室搬进商业现场
亚商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与企业资源优势,将课堂直接设置在学员企业内部。这种"上门授课"模式不仅解决了职场人通勤难题,更创造了独特的学习场景——学员在学习战略管理、市场营销等课程时,可以结合所在企业的实际业务案例展开讨论,导师则针对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。数据显示,超过70%的学员反馈这种形式显著提升了知识转化效率。
2. 社会责任实践:商业素养的人文底色
香港作为国际商业中心,在高效运转的商业规则之外,1600余个义工机构与百万级义工群体构成了温暖的社会支撑。亚商将这种"商业温度"融入教育体系,定期组织学员参与社区服务、公益项目策划等活动。某食品企业负责人学员分享:"参与养老院膳食改善项目时,我们运用供应链管理知识优化了食材配送体系,既解决了实际问题,也让团队更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。"
3. 国际资源对接:搭建全球商科网络
近年来,亚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,已与斯坦福大学、哈佛商学院、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全球知名院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。仅2023年就开展了7次海外学术交流:执行院长访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,合作总监考察马来西亚商学院,学术团队赴日本立命馆大学探讨案例教学,同学会代表到牛津大学学习校友运营经验。这些互动不仅为学员提供海外研修机会,更助力企业对接国际资源。
4. 精英圈层运营:从同学到事业伙伴
区别于传统培训的"一次性关系",亚商通过"终身会员制"构建长期价值网络。学员不仅可以终身复训核心课程,更能通过"精英名录"获得数千名商业领袖的联系方式。每月举办的企业参访、行业论坛、项目路演等活动,让课堂内外的交流转化为实际合作——某科技公司学员通过校友资源对接,成功与传统制造企业达成数字化转型合作,年增营收超2000万元。
四大核心优势:破解在职学习痛点
优势一:高性价比的系统教育
对比国内联考MBA(10-50万)与国际在职MBA(5-20万),亚商课程费用覆盖2-10万区间,却提供同等体系化的商科知识。与多数研修班"零散课程+无实质证书"的模式不同,完成学业可获得被企业认可的结业证书,为职业发展提供有效背书。
优势二:20年沉淀的品牌保障
自2003年开启MBA教育以来,亚商已服务数万名学员。从课程设计到教学服务,从学员管理到资源对接,每个环节都经过市场验证。这种长期积累的口碑,是新机构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。
优势三:无学历门槛的提升通道
针对学历受限的企业主与高管,亚商突破传统MBA的"大专/本科"门槛限制。学员完成课程后,可通过学院推荐申请海外博士项目,快速实现学历提升。这一机制为学历背景薄弱但具备丰富经验的职场人打开了上升通道。
优势四:全国覆盖的灵活学习
依托10+个线下教学点与完善的在线课程体系,学员可根据需求选择面授或网课。每月滚动开班的机制,支持"随到随学",修满学分即可申请毕业。这种灵活的时间安排,完美适配职场人的工作节奏。
选择第二课堂的深层价值:不止于知识
当我们讨论"第二课堂"时,本质上是在探讨一种更符合商业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。它不局限于知识传授,更注重能力培养;不满足于短期提升,更着眼于终身发展;不局限于个体成长,更致力于圈层赋能。对于希望在商业世界中持续进阶的职场人而言,亚商第二课堂提供的不仅是一门课程,更是一个连接资源、拓展视野、实现价值升级的综合平台。
从企业主到部门管理者,从创业者到职业经理人,无论处于哪个阶段,都能在这个体系中找到对应的成长路径。这或许就是香港亚洲商学院第二课堂吸引力的地方——它真正做到了"以学员为中心",让教育回归到助力个体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本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