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考语文阅卷流程中,阅卷老师平均每篇作文的阅读时间有限。一个精彩的开头,既能快速点明文章主旨,又能营造独特的情感氛围,瞬间抓住阅卷老师的注意力。据历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统计,结构清晰、开篇出彩的作文,基础分普遍比常规开头的作文高3-5分。因此,掌握科学的开头技法,是考生提升作文分数的重要突破口。
题记作为独立于正文的短语段,通常以凝练的语言概括文章核心,或表达作者独特感悟。这种开头方式能在开篇就构建出鲜明的情感脉络,让读者快速进入文章设定的情境。
例如《与语文的邂逅》一文,作者以"你是晨雾中的诗行,是暮鼓里的余韵,是我成长路上最温柔的陪伴——题记"开篇,既点明了文章主题,又通过诗意的语言营造出温暖的情感基调,成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。另一个典型案例《我不一样的青春》,题记"别人的青春是试卷与操场,我的青春是爷爷的竹编与老巷的吆喝",用对比手法突出个人经历的独特性,为后文展开具体故事埋下伏笔。
需要注意的是,题记内容需与正文紧密关联,避免空洞抒情。建议考生在日常练习中积累20-30条不同主题的题记模板,根据考场作文的具体要求灵活调整。
巧妙引用诗词歌赋、名人名言或流行文化语句作为开头,能瞬间提升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。这种方法尤其适合议论类或抒情类作文,通过权威话语增强观点的可信度。
在记叙文写作中,引用歌词是常见选择。如《故乡的老槐树》以"‘老家的树,老家的路,老家的云里藏着童年的梦’,每次听到这首歌,村口那棵老槐树的影子就会浮现在眼前"开篇,通过熟悉的旋律唤醒读者的情感共鸣。议论文《阅读的力量》则引用培根"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灵秀"的名言,直接点出中心论点,为后续论证奠定基础。
引用时需注意三点:一是引用内容要贴合主题,避免为引用而引用;二是优先选择广为人知的经典语句,确保阅卷老师能快速理解;三是对引用内容进行适当阐释,建立与文章主体的逻辑联系。
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开篇,能有效烘托人物心情、暗示故事走向或奠定全文基调。这种方法在叙事类作文中应用广泛,通过视觉、听觉、嗅觉等多维度的场景刻画,让读者"身临其境"。
例如《那盏温暖的灯》的开头:"深秋的晚风卷着桂花香钻进楼道,转角处的声控灯‘啪’地亮起,昏黄的光晕里,我又想起了张奶奶——那个总在我晚归时提前打开楼道灯的老人。"这段描写通过"晚风""桂花香""声控灯"等具体意象,既点明了时间背景,又暗含对人物的怀念之情,自然引出后文的回忆。
环境描写需避免过度堆砌辞藻,应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细节。建议考生在日常观察中积累"雨后的校园""晚自习的教室""老家的庭院"等常见场景的描写片段,考试时根据需要灵活调用。
排比句通过结构相似、内容相关的语句连续排列,能形成强烈的语势,集中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。这种开头方式适合表达浓烈情感或强调核心论点的作文类型。
在《语文伴我成长》中,作者这样开篇:"语文是春晨的缕阳光,照亮求知的眼眸;语文是夏夜的一阵清风,拂去浮躁的思绪;语文是秋夜的一轮明月,沉淀岁月的感悟;语文是冬雪的一枝寒梅,绽放文化的芬芳。"四个结构相同的比喻句层层递进,既突出了语文的重要性,又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。
使用排比开头时,需注意内容的逻辑递进关系,避免简单重复。建议从"时间维度""空间维度""情感层次"等角度设计排比内容,确保语句间的内在联系。
直接抒发内心真实情感的开头方式,能快速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。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写人记事类作文,通过真诚的情感表达引发共鸣。
如《给妈妈的一封信》的开头:"台灯下铺开信纸,笔尖悬在半空迟迟未落。妈妈,我有太多的话想对您说,却又不知从何说起。那些藏在心底的感谢,那些曾经任性的愧疚,此刻都像潮水般涌了上来。"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,将对母亲的复杂情感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,瞬间引发共情。
抒情式开头的关键是"真实",避免无病呻吟。考生需结合自身经历,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情感点展开,让文字自然流露出真诚的力量。
通过设置疑问或矛盾点开篇,能有效激发读者的好奇心,促使其继续阅读寻找答案。这种方法在叙事类或议论类作文中都能发挥良好效果。
《那枚消失的硬币》这样开头:"今天整理旧物时,我翻出了一个铁盒,里面整整齐齐躺着37枚硬币。可奇怪的是,记忆中明明存了38枚——那枚消失的硬币,藏着我和奶奶最珍贵的回忆。"通过"消失的硬币"这一矛盾点,瞬间抓住读者注意力,引导其跟随作者的叙述探究真相。
设置悬念时需注意:悬念要与文章核心内容紧密相关,避免故弄玄虚;悬念的解答要在文章中合理呈现,确保结构完整。
掌握6类开头技法后,考生还需注意:
作文开头是展示写作功底的重要窗口,也是考场提分的关键环节。希望考生通过系统学习和针对性练习,掌握这些实用技法,在中考语文写作中写出精彩开篇,为取得高分奠定坚实基础!